院长信箱

  • 微信公众号

    预约挂号

  • 官方视频号

    关注我们

  • 官方抖音号

    健康科普

首页>>医院要闻

医院要闻

团结起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我院开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系列宣传活动

发布时间:2020-11-20 阅读次数: 分享到:

   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将“抗菌药物”名称改为“抗微生物药物”,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为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意识和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决定在11月18日-24日组织开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

    11月18日,我院“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拉开序幕。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刘猛带领临床药师团队在门诊大厅进行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现场宣传和咨询活动。活动现场布置了主题横幅、张贴了科普宣传海报,制作了主题宣传手册、宣传单页发放给前来咨询的患者。同时,还通过LED大屏播放视频和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

    11月19日下午,临床药学部开展了“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线上学术活动,临床药学部主任乐文清带领科室业务骨干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学习培训。线上云会议在线学习了中科大一附院(安徽省立医院)马筱玲教授《临床细菌培养标本送检及药敏试验报告解读》、郑昌成教授《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措施》、穆燕主任《防控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的措施》等知识,会后,大家积极交流心得,及时化解疑惑,特别是对临床细菌培养标本的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11月20日上午,临床药学部在六安市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举行“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义诊宣传活动,现场对常见的一些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知识进行了答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开展此次系列活动,旨在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危机的认识,引导公众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临床药学部 刘猛)

 

    知识链接: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危害抗微生物药物,也即抗感染药物,即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等,但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易引起以下危害:

    一、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微生物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二、损害人体器官抗微生物药物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影响肝、肾脏功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等。

    三、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四、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可能引起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肝脏损害抗微生物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微生物药物损害。 

    二、肾脏损害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

    三、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四、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微生物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消化道反应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微生物药物都可引起。

 

    慎重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学会合理用药,坚持做到“四不”原则:

    一、不自行购买。多数抗微生物药物是处方药物,不要凭想当然到药店买药,而应有病先看医师,凭处方购药。

    二、不主动要求。抗微生物药物是用来对付细菌的,确有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需要专业的评估,所以看感冒等日常小病时不要动辄要求医师开抗微生物药物。

    三、不任意服用。对家庭小药箱中储备的抗微生物药物,要谨慎使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千万不要盲目乱用。

    四、不随便停药。一旦需要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因为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稿件来源/刘猛 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部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