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微信公众号

    预约挂号

  • 官方视频号

    关注我们

  • 官方抖音号

    健康科普

首页>>医院要闻

医院要闻

六安市优秀护理工作者:提灯照亮生命的温暖践行者

发布时间:2025-05-31 阅读次数: 分享到:

  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她们以专业为盾、以爱心为刃,在守护生命的战场上书写着动人篇章。近日,在2025年六安市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暨表彰大会上,史晓娟、廖海艳、杨锦三位护理人员荣获“六安市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她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的深刻内涵

史晓娟:廿五载逆行路,用爱与责任点亮生命之光

逆行赴险途,抗震抗疫的先锋力量

  当大地震颤撕裂安宁,当病毒阴霾笼罩人间,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以无畏的坚守诠释着"白衣天使"最炽热的内涵。2008年汶川地震,她瞒着家人写下请战书,在余震不断的灾区连续工作35天,用瘦弱的身躯转运伤员、搭建临时护理站;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她又先后赴上海、宿州等地支援抗疫工作。在方舱医院里,她每天协调床位、培训护士、安抚患者,护目镜下的双眼布满血丝,却依然坚持为每位新入院患者手写暖心卡片:“别怕,我们一起努力。”



(左三为史晓娟)


管理与创新,护理团队的“匠心引路人”

  在日常工作中,她注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推行"十个一"服务标准,从细节入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人才培养上,她构建和创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档案智能协同管护培训平台,从新生儿护理到老年慢性病管理全覆盖,并推行情景教学法:理论授课结合模拟病房实操,让学生临床考核通过率提升37%。作为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兼职教授,她的课堂永远挤满记笔记的学生,“静脉穿刺时应保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通过语言安抚、适度眼神交流及人文关怀,建立良好护患信任关系,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尊重与专业照护。”是她重复最多的话。


科研与公益,深耕细作的双重担当

  在专业研究方面,她积极主持并参与省、市级护理科研项目,特别是在妇产科护理和老年护理领域开展了实践性研究,这些研究工作为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与此同时,她始终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她组织护理团队定期开展"留守儿童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母乳喂养宣教"等公益活动,通过专业知识服务校园及社区,为妇女儿童健康尽一份心力。

  史晓娟同志荣获了多项荣誉: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六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六安市优秀护理管理者、六安市优秀护理工作者。在驰援期间,获得四川省、上海市、安徽省政府等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我只是做了一名护理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护理工作永无止境,唯有保持敬畏之心。”史晓娟笑着说。


廖海艳:二十年如一日,心血管内科的温情摆渡人

“六心”润病房,构筑有温度的生命港湾

  清晨七点的心血管内科病房,总能看到廖海艳忙碌的身影:她轻轻撸起卧床老人的衣袖,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把温热的梨水塞进咳嗽的护士手里;在小黑板上画笑脸,写下“今天也要元气满满”。20年来,她用“六心”服务(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贴心、舒心)打造有温度的护理团队,并多方面入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建立患者阅读区、设置主题病房、引进自助购物云柜、更新温馨提示、优化健康教育;通过家庭访视、节日祝福、生日惊喜传递科室温暖......这些细节让科室患者满意度达98%,优质服务案例入选安徽省医院文化建设典型,让科室成为患者口中的“第二个家”。



(左三为廖海艳)


车轮载仁心,穿梭城乡的护理轻骑兵

  2019年4月,医院开展全市首家医护到家延续护理服务,廖海艳同志作为专科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为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等慢创患者上门护理,解决了老年患者出院后换药难、护理盲区多的问题。她常利用下班时间,骑着电动车穿梭城乡为患者换药,有时一换就是1-2小时,看到创面好转,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她的足迹遍布城乡社区,被百姓亲切称为“流动的白衣天使”。


家文化管理,护佑生命的“温暖传承者”

  在科室管理中,她提出“家文化”理念。设立护士心愿墙,定时举办“生日茶话会”,用温情凝聚团队;开设“天使读书角”,定期分享护理人文案例,培养护士共情能力;组织多样化团建活动,增强团队执行力和战斗力,构建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作为团队带头人,廖海艳把培养新生力量视为己任。临床工作中,她常边操作边讲解,如“桡动脉穿刺时,30度进针最合适”“抢救病人时一定要做到紧张有序”......为提升团队应急能力,她开展“盲演式”急救演练,模拟突发心脏骤停等场景,培养护士临场应变能力。年轻护士们都说:“护士长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


杨锦:十九年淬炼,跨越山海的光明守护者

扎根一线,跨学科守护的全能多面手

  在五官科护士站,杨锦的工作日志写满了“精细”二字:上午忙碌于病房的手术患者的护理;下午带教实习生,从无菌操作到与患者的沟通技巧逐一示范;晚上教学备课,教案上画满红笔批注。19年临床生涯,杨锦同志先后从事神经外科、五官科等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多个科室的工作经验,不同岗位上的历练成长,让她练就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全局思维。作为双师型教师,她将临床经验化作课堂上生动的案例,手把手教授学生,在传递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发表专业论文,申请临床新技术、新项目,让创新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左四为杨锦)


无畏逆行,抗击疫情的责任担当

  新冠疫情暴发后,杨锦积极参加医院及全市组织的各类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奔赴在抗疫的最前线。她主动请战,连续驻守发热门诊35天,预检分诊、核酸采样、护送转诊......严守防控关口,筑牢前沿防线,强化感控管理,守护病人安全,她用行动彰显了党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疫情期间,她除了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还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利用工作间隙,与患者耐心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她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告诉患者:“加油,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情系西藏,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

  2024年6月,杨锦同志响应号召,打点行囊踏上雪域高原,成为安徽省第十二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在海拔4500米的错那市,她克服语言障碍,用手势和微笑传递关怀;协助当地医院建立标准化护理制度,手把手培训医护人员;克服高原反应,数十次深入到偏远地区,为那些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藏族同胞们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发放免费药品。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更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伟大力量。最让她骄傲的是她所在的援藏医护团队成功在错那市完成了当地首例白内障手术。当90岁的藏族阿爸揭开眼罩,突然用藏语唱起感恩赞歌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术前术后,杨锦同志均徒步3小时去藏民家送药和回访。“这里的星空很亮,但更亮的是患者重见光明的眼神。”她说。援藏期间,她协助当地医院完善十多项护理规章制度,参加义诊15场次,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被错那市卫健委授予“民族团结杰出贡献奖”称号。


  三位护理工作者的故事,是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数百名护士的缩影。她们在急诊室与死神赛跑,在病房与病魔抗争,在公益路上与爱心同行,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医学的奥秘。用一针一线的细致、一昼一夜的守护,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如今,示教室里南丁格尔的塑像依然散发着柔和的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提灯精神”的永恒传承。未来,她们将继续以爱为灯,在守护健康的征途上,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撰稿:杨锦 摄影:江亚男 二审:史晓娟 终审:涂有运 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部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