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微信公众号

    预约挂号

  • 官方视频号

    关注我们

  • 官方抖音号

    健康科普

首页>>医院要闻

医院要闻

首例PFA手术告捷!市二院房颤治疗迈入“无热”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次数: 分享到:

   8月20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何进舟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脉冲电场消融(PFA)手术。这是该院首例PFA手术,且处于六安地区领先水平,标志着该院在房颤介入治疗上取得新突破,与国际领先的“无热”消融时代接轨。 



患者求医遇良方,新技术破疾困 

   10天前,张阿姨被阵发性心慌反复困扰,发作时伴随头晕、一过性黑矇,连持物的力气都丧失,正常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8月15日,她紧急前往六安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经全面检查后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就像心脏在‘无序跳动’,不仅带来强烈不适感,还可能诱发中风、心力衰竭,若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何进舟主任的专业解读,让张阿姨及家属瞬间意识到病情的紧迫性。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带来了转机:“传统消融治疗需靠射频‘烧灼’或冷冻‘冻伤’病灶,依赖温度破坏心肌细胞,不仅易损伤食管、肺部等周边组织,还存在手术耗时久、术后恢复慢的问题。而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无需‘烧’与‘冻’,安全性和治疗效率都有大幅提升。” 


术中消融


术中成功恢复窦律

  经充分沟通,张阿姨决定接受这项新技术。8月20日,在省级专家的全程指导下,何进舟主任团队启动手术。术中,医生通过导管释放脉冲电场,精准作用于异常心肌细胞——如同为“紊乱工作”的心肌“精准断电”,助力心脏恢复规律跳动。整个手术仅耗时1小时,张阿姨的房颤心律当场转为正常窦律,心慌、头晕等症状即刻缓解;术后第二天,她便能自主下床活动,恢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预期。 


PFA技术破行业难题,立治疗新标 

  为何PFA技术能被称作房颤治疗的“更高境界”?答案需从传统消融技术的“痛点”中探寻。长期以来,房颤导管消融始终面临“两难困境”:若要彻底清除病灶,就需借助高温或低温损伤心肌细胞,但这种方式极易“误伤”心脏周围的食管、膈神经、肺部等组织,导致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心房食道瘘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传统手术往往需要2~3小时,患者术中承受的痛苦较多,术后恢复周期也更长。 

  而PFA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死循环”。作为近年来全球医疗领域的“创新焦点”,它的核心优势集中在“非热消融”与“精准靶向”:脉冲电场如同“智能导航导弹”,仅针对异常心肌细胞发力——在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电穿孔”,让病灶失去“干扰心脏节律”的能力;而对心脏周围的食管、神经、血管等正常组织,却能做到“零损伤”,从根源上杜绝了能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PFA技术还推动了房颤治疗的“效率革新”。由于无需反复调整温度、验证病灶位置,手术时间从传统的2~3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患者术中的不适感显著降低,术后24小时即可达到出院标准。“以往开展传统消融手术,医生需高度集中精力把控温度,患者也需长时间耐受手术过程;如今用PFA技术,不仅安全性更有保障,效率也翻倍了,对医患双方都是‘双赢’。”何进舟主任感慨道。 

  此次医院首例PFA手术的成功,让皖西地区的房颤介入治疗从“跟跑”行业水平,迈向“领跑”区域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了与国际顶尖医疗技术的同步。 


技术落地惠民生,绘健康六安新篇 

   何进舟主任介绍,以往不少患者为寻求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不得不远赴合肥、上海等大城市就医,不仅承担高额的交通、住宿费用,还需承受往返奔波的疲惫。如今,PFA技术在皖卫附院成功落地,意味着皖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医疗服务。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医院心血管内科多年来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近年来,科室先后开展三维标测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等先进技术,逐步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团队;此次PFA技术的成功应用,更是团队主动对标国际前沿、攻克技术壁垒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将熟练运用PFA技术,通过技术培训、病例研讨等方式,推动更多医护人员掌握这项技术,让更多房颤患者受益。(撰稿: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二审:何进舟 终审:丁少成、王小钊 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部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