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微信公众号

    预约挂号

  • 官方视频号

    关注我们

  • 官方抖音号

    健康科普

首页>>医院要闻

医院要闻

用爱点亮希望 用专业守护成长——走进市二院康复院区

发布时间:2025-09-24 阅读次数: 分享到:

   

   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与温暖力量的地方——康复院区(六安市康复医院)。这里的康复训练室内,特教老师正拿着彩色卡片教孩子模仿发音,治疗师弯腰辅助患儿练习行走,护士轻声安抚着情绪不安的小身影·····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该院以“守护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为使命,针对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构建起医、护、技、教深度融合的康复体系,将医学诊断、专业治疗、特殊教育及心理疏导紧密衔接,用科学与温度,为特殊儿童铺就通往健康与希望的康复之路。 


“医护技教”协同,织就全周期康复网 

   六安市康复医院承担全市0至5岁肢体残疾儿童及0至3岁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项目,是目前我市第一批早期干预试点机构,也是皖西地区最早开展的融合医疗、康复、特殊教育训练于一体的专业儿童康复机构。该院始终践行“科学评估、早期干预、规范康复”的理念,以患儿健康为己任,创新医、康、教融合服务模式。“传统康复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医生诊断后交给治疗师,治疗师训练后缺乏后续教育衔接,儿童的康复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作为市级康复机构,我们要做的是打破这种‘各管一段’的局限,让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拧成一股绳’,从孩子入院到融入社会,全程陪着他们。”在谈及创新初衷时,六安市康复医院院长潘高勇说道。 


六安市康复医院召开月度工作例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院组建了一支“多面手”团队:有精准诊断病情的儿童康复医生;有擅长运动、语言训练的康复治疗师;有指导孩子学习的特教老师;还有会做心理疏导的心理治疗师等。每当有新患儿到来,“多学科联合评估”就成了第一道“关卡”:康复医师拿着影像学报告仔细排查器质性病变;治疗师用评估量表一点点找出孩子在运动、认知上的短板;特教老师观察孩子怎样玩玩具、如何与人互动;心理治疗师则通过小游戏摸清孩子的习性。各专业通力协作,为患儿绘制出精准的康复“画像”,这份“画像”也成为后续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的重要参照依据。 


精细化管理筑基,让专业服务更有支撑 

   “儿童康复不仅要靠一线团队的‘软实力’,更需要医院管理层面的‘硬支撑’,只有把人才、资源、环境、服务都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份爱心和专业都不被辜负。”潘高勇在谈及医院管理时说道。在人才建设方面,该院定期组织康复团队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儿童康复专科进修,还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医院坐诊带教,让团队始终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在康复设备与环境保障上,针对特殊儿童的需求,目前,该院设有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言语矫正室、孤独症训练室、口肌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青少年脊柱侧弯康复中心等十几个专业康复治疗区。同时还配备了省内及国内先进康复仪器和设备,如德国进口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儿童密集型滑轨悬吊康复训练单元、自闭症精准康复云平台、儿童注意力测试训练仪、孤独症训练仪、言语障碍治疗仪等。在每间教室的布置上,更是在细节处下足功夫:将墙面刷成柔和的浅蓝色,地面铺着防滑软垫,日常使用的儿童玩具和教具都选用无棱角、环保材质。近年来,该院在医疗设备与环境保障上不断提质升级,以硬件升级与环境优化,为患儿打造更优质的康复条件。 


“一病一策”量身定制,让康复有温度 

   在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训练计划,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康复档案”。2年前,3岁的小珩(化名)因“全面性发育迟缓”来到这里时,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字,注意力也不集中。针对小珩的情况,康复团队为其制定的方案里,藏着不少“小心思”:治疗师王婷婷每天用“吹泡泡”的游戏训练他的口腔肌肉;特教老师章舒琪在集体课上用“词语接龙”帮他攒词汇;李小莉护士长喂饭时会故意放慢速度,教他说“要”“还要”;郑世柱医生每周都会翻看记录,根据小珩的进步调整计划。“经过2年多的康复训练,如今的小珩不仅能稳稳当当地走路,还顺利进入幼儿园上学,看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六安市康复医院执行院长郑世柱在谈到小珩的进步时难掩内心的激动。 


六安市康复医院执行院长郑世柱指导患儿使用智能上下肢训练器

   4岁的孤独症患儿小雨(化名)的康复训练里,则藏着“艺术的魔法”。刚入院时,小雨不爱说话,一着急就哭闹,连搭积木都做不好。康复团队老师们便把“沙盘游戏”搬进训练室,让他在堆沙子的过程中慢慢放松;在“社交小组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超市购物”,小雨扮演收银员,慢慢学会了和“顾客”互动。每天下午的奥尔夫音乐课更是他的最爱,在特教老师的引导下,小雨跟着节奏拍手、跳跃。“以前他见人就躲,现在会叫‘妈妈’,还学会了分享玩具,这都是老师们一点点教出来的!”小雨妈妈说起孩子的变化,眼眶红红的,却笑得格外开心。 

   为了让康复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该院还开设了“家长同步课堂”。课上,治疗师会教家长如何在喂饭时训练孩子的咀嚼,特教老师会分享怎样用家里的水果教孩子识别颜色·····。“之前我总觉得康复是医生和治疗师的事,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患儿安安(化名)妈妈道出了很多家长的无奈。安安确诊为发育迟缓后,她一度陷入自责和焦虑,每天带着孩子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却不知道如何在家中帮助孩子。直到在“家长课堂”学习后,她才明白,家庭中的每一个日常场景,都是康复训练的机会。 


 不止于“治好”,更要帮孩子“融入” 

   对特殊儿童来说,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交朋友,才是康复的真正目标。为了打破特殊儿童康复与义务教育之间的“壁垒”,让孩子们平稳跨过“从康复到入学”的关键一步,该院积极联动我市教育资源,今年3月,携手裕安区将军路幼儿园、河西小学共同建立“融合教育爱心共建基地”。特殊儿童同样渴望在温暖的集体中探索、成长,“基地”便是这群孩子探索世界的新起点。 

   每次开展活动时,校园里总是充满别样的热闹与温情: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围坐在一起,手握画笔共绘一幅画,或是合作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彼此的笑声在教室间回荡;特教老师和学校的教师则围在教案旁,结合孩子们的特点共同设计趣味课堂;一旁的家长们则在一旁交流看护心得,分享着孩子从不愿开口到主动打招呼的小进步。“在这样真实的校园场景中,特殊儿童能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集体生活的节奏,学着用语言表达需求、用恰当的行为回应他人、在游戏中学会分享与交流——这些在日常康复训练中需要反复练习的语言、行为、社交技能,在与同伴的自然互动中变得更加生动易懂。”郑世柱感慨地说。让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幼儿园融合学习,并非简单的并肩而坐,而是一场充满温度与希望的双向奔赴。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奔赴”,为他们日后顺利融入校园乃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该院已开展医校共建活动10余场,参训特殊儿童300余名。 


以爱为炬,照亮特殊儿童成长路 

   六安市康复医院目前拥有46名专业康复人员,床位40张,2个门诊,残疾儿童日收训300余名,每年有近1/3的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患儿前往幼儿园、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多年来,该院积极探索儿童康复治疗新模式,树立儿童康复发展的新标杆,实现对患儿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取得了显著的康复训练效果。 


六安市康复医院特教老师正在为患儿上引导式教育课

六安市康复医院治疗师正在为患儿做作业训练

   近年来,六安市康复医院在提升康复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始终不忘服务特殊儿童、奉献社会的公益初心。截至目前,该院共组织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孤独症、心理障碍等专业知识普及百余场次;志愿服务队年服务全市特殊儿童近3万人次。9年来,共完成我市超2300名残疾儿童(脑瘫、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抢救性康复项目。 

   从康复教室到融合课堂,从精准治疗到公益帮扶,六安市康复医院坚持以“康复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的工作宗旨,创新服务模式,树立公益形象,建设特殊儿童家长信赖、满意的康复医院,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好评。“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在儿童康复领域深耕细作,全力探索多元化康复新路径,不断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以专业实力与责任担当,为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潘高勇坚定地说。(来源:皖西日报)